在浙江德斯泰塑膠有限公司,董事長葉衛民帶記者見識了讓玻璃變得神奇的產品——PVB中間膜。他如數家珍般介紹著公司產品的奧妙,一次次激發起了記者的好奇心。最近,該公司年產1萬噸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項目進展順利,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。
該公司自創建以來,憑借科技創新,僅用了5年多時間,就成為國內最具規模的PVB中間膜生產廠家之一、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。
自主研發大投入
作為新興行業的新產品,PVB中間膜一度是國外跨國公司的“香餑餑”,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的杜邦、首諾和日本的積水等少數幾家企業擁有該項技術。2006年,德斯泰公司進軍該領域時,國內市場已基本上被外國企業壟斷。
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,德斯泰公司把策略定位在科技創新上。創新如同一劑“生長素”,促進公司茁壯成長。
2007年,該公司自主研發成功“有機納米蒙脫土改PVB中間膜”,此項產品被列為省級新產品。2009年,該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,并作為我國PVB行業標準副組長起草單位,發起和參與了我國PVB行業標準的制訂。葉衛民在介紹公司發展情況時充滿了自信和驕傲。 (下轉第2版) (上接第1版)
為進一步做好新產品研發,德斯泰公司通過向高校“借智”增強企業競爭力。2008年,該公司與浙江工業大學聯合建立了新材料研發中心。葉衛民說,企業的近期目標是打造萬噸級的PVB樹脂粉原材料生產基地。
葉衛民說:“公司資金再緊張,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從不小氣。”舍得投入,帶來的是高回報。近年來,該公司的產值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,企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。2009年,該公司實現產值1.3億元,到2011年,產值已逾3億元。
鼓勵員工當“專家”
公司員工周際亮和同事一起,將一個裝滿了增塑劑的藍色塑料桶搬進了車間。打開塑料桶后,他把一根套在塑料管子上的細銅管伸進了桶口,然后打開小電動機,往機械設備里輸送增塑劑。
這個塑料桶約有1米來高,重量有180多公斤。增塑劑是該公司產品的原料。
“喏,以前我們用的是那個大的水泵,管子口徑也比較粗,加上這個桶的底部并不平整,所以每次抽取總會遺留下5公斤左右的原料。就是翻過來倒,也是很難倒干凈。”周際亮的意思是這個浪費還是相當大的。
起先,大家對這個浪費都司空見慣。年初,該公司對技術研發、節能降耗等方面進行了革新,鼓勵一線員工爭當“專家”。
公司的思路顯然讓周際亮看到了希望。他利用休息時間,對如何抽取桶內殘留液體進行了摸索。他在汽車修理廠買來一個機油泵,然后接在小發動機上,同時,將原先用的大管子用小管子代替,并在小管的頂部套進一根細銅管。
這個土辦法拿來一用,奇跡出現了,桶里的液體居然被吸得一干二凈。該企業有6條生產線,每條每天要用20多桶增塑劑。一年折算下來,周際亮的小發明能為企業省下1.6萬公斤的增塑劑,價值好幾十萬元。他因此獲得了公司的獎勵。
葉衛民說:“任何一位員工只要能夠提出對企業生產有幫助的想法,我們都將給予資金支持,并幫助建立技術攻關小組,研發成功的給予重獎。”
休整期間亦謀創新
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,作為中小企業,德斯泰公司在經營當中也感受到了“寒潮”的來襲。
只有走“人無我有,人有我優”的路子,企業才有出路。公司總經理王敬峰說:“塑膠行業要獲得更好的發展,必須提高產品的品質,提升產品競爭力。”
為此,該公司瞄準節能產品的巨大市場潛力,于去年9月“聯姻”北京大學,共同簽署了“安全玻璃夾層用智能節能薄膜的開發”項目合同。
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該公司決定用一年的時間進行沉淀、休整,對公司的各項業務進行規范。即便是在休整期,創新的活動也從未停止過。目前,客戶篩選、設備改造、技術支撐、工藝優化、人員整合等各項工作已經全面啟動。
如今,創新的理念已經滲透進了公司的每一個層面。為調動員工的創造性,德斯泰公司把企業內部整合為不同的“市場”,每一位員工都是經營者,員工只有在“市場”中發現項目,才會獲得高收益。而員工發現的項目一旦為企業管理層所確認,就能由普通員工一躍成為項目負責人,拿到高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