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新指明方向
臺州迪美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正偉原先從事工業模具生產,在這一行業打拼了十幾年之后,他發現模具生產雖然穩當,但發展前景并不廣闊,于是,他開始嘗試轉換經營方向。
初始時,曹正偉想過進入汽車用品行業,還做了車燈的市場調研。經過反復對比后,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清潔產品產業。然而,帶著一腔熱血闖入日用品生產領域的曹正偉,一開始在拓展市場的時候就遭遇了打擊。
從工業模具到日用品,行業跨度非常大。面對沒有一個客戶的情況,曹正偉對企業的發展前景感到十分迷茫:自己能不能把產品做得更好一點?產品還有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?能否解決沒有客戶資源和價格競爭壓力等問題?
盡管存在很多困難和壓力,暫時打不開市場的曹正偉也沒有氣餒。通過仔細對行業和自身情況進行分析,他發現,因為剛剛涉足清潔產品這一領域,自己的產品制造成本要比一些老牌生產廠家高,價格上很難取得優勢。除此以外,迪美日用品剛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,類似清潔拖把等產品處于模仿狀態,除了在細節上做了相應的改進,與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相比,外形基本一致,沒有任何競爭優勢。
“只有創新,才會有競爭力!”為了打開市場,讓迪美區別于其他同類產品,曹正偉下定決心對現有的產品進行新的設計,形成自己的特色。為此,迪美日用品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研發團隊,重新對產品思路做了調整跟規劃,找到核心要點,針對人群分類解決根本需求,著重對一些產品進行了創新。
有了一個好的思路,企業就可以向外邁出腳步,一個優秀企業的立足點不在于創辦的規模大不大,關鍵還是要看選擇的發展方向和策略對不對。“企業就像一棵樹,銷售是樹葉,制造是樹枝,而研發就是樹根。”曹正偉說:“有了研發團隊之后,產品更新得非常快。事實上,研發團隊每年能為公司提供不少于4款的新產品。”
更新引領發展
發展至今,迪美公司的產品設計已經經歷了好幾次更新。在公司的樣品陳列室,曹正偉特地為我們介紹了讓他為之自豪的設計成果。“之前的產品是一個整體式的,不能收縮拆分,而現在的產品可以進行抽拉調整,既能節省運輸空間,外形上更加美觀大方,進行拎提動作的時候也比較舒服。”曹正偉說道。
事實上,迪美在每個環節都十分注意更新。在進行第二個產品研發的時候,為了節省運輸空間,把一個集裝箱的裝載量從1300件提升到2800件,產品被設計成了拼裝式,可以直接以疊裝方式進行運輸,這樣的設計能增加50%左右的裝箱量。這個產品在該類產品中里屬于裝載量較大的,既便于車載體,可以直接利用于洗車,還能當凳子坐。也正是這些優勢,吸引了來自日本和法國的客戶,事實上,該產品在法國的市場占有率達到60%以上。
迪美的技術在不斷革新,產品也在不斷進步。“這一款是我們最新的技術成果。”曹正偉向我們介紹,迪美的初代產品清洗跟甩干是分體的,而現在的產品實現了清洗跟甩干在同一個桶里進行。在一升一降的過程中,達到了甩干與清洗兩個程序在同個位置進行,節省空間的同時還降低了成本。
談到更新,公司研發部總監陸東波很有感觸。“我們針對國內外的客戶需求分別定位了產品研發方向。外銷產品會考慮到運輸問題,類似日本等國家由于房子小,需要占地小、靈巧輕便的產品,所以研發方向上會思考讓產品體積小,方便運輸。國內的客戶則更喜歡大氣美觀的外形,所以尺寸上會相對放大。當然,也不是所有的出口國家都想要體積小的產品,像歐美國家的客戶基本上需要的產品跟國內要求差不多,要大、結實,更加注重質量。所以,我們提供給每個地區的產品都是不一樣的,注重應地制宜和個性化供應產品。”
技術做高科技支撐
2013年,迪美公司對廠區的流水線進行了技改,投入800余萬元,引進注塑、組裝機器,從原來的純手工制造轉為機械制造。技改后,日產量由原來的1300套提升到現在的4200套,提質增效的同時還減少了人工成本。
2015年7月,迪美公司把目光轉向智能產品。“智能化是清潔產品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。事實上,智能化的產品已經開始步入普通家庭,智能清潔產品勢必會成為家庭清潔的新寵。”曹正偉對企業的發展定位十分清晰。
在公司陳列室里,一排整齊的清潔拖把中,幾個圓形機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。“這是我們的智能拖把,一代是碰撞感應,二代是攝像頭紅外線感應,通過下載相應的APP可以遠程控制拖把做清潔工作,還能通過拖把上的攝像頭實時觀察家里的狀況。”曹正偉笑著說。
為了符合市場對產品的要求,迪美公司還引進了浙工大、南京理工大、臺州市五百精英項目等高端人才,組成了企業的研發制作團隊,以智腦培訓員工為基礎,將專業知識擴散至每個人,自主研發核心技術。“我們設計的方向是以創新為主要目的,合理增加新的科技,目標是要走在別人的前面,做別人沒有的東西。”陸東波頗為自豪地說。
談及未來,曹正偉充滿希望。他表示,迪美將不斷研發新產品,區分出不同的清潔種類,將清潔用品的清潔功能最大化,讓更加輕便和智能的產品進入越來越多的社會領域。
(方彬冰張璐)